美丽乡村行 大埔县枫朗镇:红色革命村焕发新生机
看乡村振兴,走美丽乡村。来看由保利发展控股特约播出的《民生820》美丽乡村行。结束了昨天的茶乡之旅,翌日一早,摄制组恋恋不舍地驱车下了山,往枫朗镇最热闹的地方去,赴圩喽!
枫朗圩位于今枫朗镇政府后面,始于清代中期,逢农历二、五、八为圩期。恰逢圩日,一大早,摄制组跟着人潮穿过古老的枫朗街,沿街林林总总的山货、耳边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谈笑声、鸣笛声,热闹的气氛让这座古镇瞬间就“鲜活”了起来。
【摊贩:这个是苎叶粄,这是忆子粄,蒸热了要吃热的就吃热的,要吃冷的就冷的(你是哪里过来的)我就本地的,客家本地的。】
【摊贩:煎豆干大埔特色,煎出来嫩嫩,吃起来香香。】
【摊贩:我是湖南的(为什么那么远过来这边)我们来了好几年了,因为这边他们喜欢煲汤,这些药材吃了好。】
在一间招牌单名一个“面”字的商铺,店内就只卖面条这一种东西,可来光顾的人在店门前围了一圈,老板忙得不可开交。
【面店老板:(为什么你的店名那么特别就一个字)大家都认识认可的东西(是不是已经做出名了)差不多(不用招牌了是吧)不用了。】
要想了解枫朗圩的历史,临街摆卖的摊贩们告诉摄制组,不妨去问问在街尾开杂货店四十多年的罗建兴罗阿伯。
【罗建兴:枫朗这里是广东福建两省三县交界地,三县分别是饶平县平和县大埔县,一直以来三地的群众都互通做生意的,来来去去到现在还有卖种子的那家店,是平和县来的,平和大溪来的。】
【种子店老板:福建过来。22年一家人都一直都在这。】
【顾客:要圩日才有平时没有这么热闹(你是本地人吗)我不是本地人。我是下木窖(出来这里要多久)坐摩托车需要半个小时。】
过去,枫朗镇有“一镇三圩”的说法,分别为枫朗圩、大埔角圩和双溪圩,其中以枫朗圩人气最为旺盛。而今,大埔角圩仍然保留,逢一、四、七为圩期,但双溪圩已日渐式微。
枫朗镇除了是两省三县交界地,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历次革命斗争中,枫朗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建立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今天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还能找寻到许多革命的足迹,摄制组决定,到有“小延安”之称的大埔角村走一走。
【主持人李佳芸:大埔角红色资源丰富一时有“小延安”之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我身旁这座老屋即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旧址,在革命岁月里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进去一探究竟吧。】
走进老屋内,屋内一株枝繁叶茂的杨桃树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杨桃,有的熟透了掉落在树下,散发着阵阵果香。讲解员告诉摄制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是南方局的两大派出机构之一,它受命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危急存亡之秋,主要负责领导华南地区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41年,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方方与大埔角村的黄维礼同志接上关系,将南委机关经由大麻迁到此处,在这里,方方书记化名为王子华,开展地下党工作。当时,秘密电台的天线,就藏身在老屋天井的杨桃树上。
【讲解员陈晓倩:这棵杨桃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树龄了,在之前是比现在要更加茂盛的。当时这个屋主黄维礼在挂天线的时候,当地的小孩子就好奇,就问他维礼伯你在干啥呀。维礼伯就回答他们,我是在放东西这个东西,是拿来干嘛的呢,这个东西是拿来吓唬小鸟的。维礼伯就这样回答小孩子们。】
就这样,南委工作组通过这棵杨桃树架设的天线发出了一次又一次的重要电报。直到今日,这棵“革命的杨桃树”枝干底部虽然有所损伤,却依旧屹立不倒,就像那个年代的革命先辈,饱受磨难却仍旧坚毅,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奉献终身。
为了开展交通联络,南委工作组在离机关不到500米远的大埔角老街的街面转角处,开设了“天成”杂货店作为秘密联络点,以做生意进行掩护。
【讲解员陈晓倩:当共产党员或者南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到店里的时候跟店员做暗号交接,交接过后就到楼上商讨革命的事宜。】
期间,南委干部与当地老百姓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来到天成商号三楼,摄制组发现,不同于周边建筑阳台分隔的样子,天成商号的阳台是一直联通到尽头的,这是为何呢?
【讲解员陈晓倩:假如真的有敌人攻击到这里为了能够尽快地逃离和转移当地群众就打通了这个阳台,包括南委事件爆发掩护他们转移,大埔角村的村民也是敲响铜锣大喊,土匪来了土匪来了,共产党员得到信号后安全转移了。】
从“天成商号”出来,开在一旁的“四联货栈大埔角电商服务中心”又吸引了摄制组的注意。走进店内,富硒大米、花生、腐竹等各种农家产品摆满了展示货架。大埔角村的党支部书记郭华添告诉摄制组,大埔角村是省定贫困村,过去,许多农户种植的农产品由于缺乏加工包装和销售渠道,根本卖不出好价钱,为此,村里与挂点帮扶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办在2018年时通过成立眼前这个大埔角村电商平台,帮助村民们拓宽销售渠道。
【大埔角村党支部书记郭华添:免费为他们服务,把农户和贫困户的产品收集起来统一打包,提出这个品牌销售出去,我们在五一以及520的时候都搞了直播,由我亲自直播带货每一场都带了几千块钱的货。】
行走在大埔角老街,抬头望去,每间商铺统一挂上了古色古香的木条状连体招牌,依托新农村建设和“红色村”打造,昔日荒废破旧的大埔角老街又重新焕发了生机。环境变好了,大埔角村不少农民开始“洗脚上田”,在郭华添和村里能人的榜样带动下,纷纷开起了农特产商店,搭上了“红色旅游”的致富快车。
【大埔角村党支部书记郭华添:先打造了五间,现在鼓励店主又开了七间,总共十二间。有打算把整条街店铺全部打开,我们把这条街打造成网红一条街,农特产品网红特产一条街,我们大埔角村有贫困户95户300人,有全部达标现在百分百脱贫。】
近些年来,枫朗镇以“修旧如故、保持原貌”的原则,拓宽和改造"南委"旧址及其周边环境景观,增设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红色宣誓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等节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实施周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出“风雨小延安·多彩大埔角”的红色基地。
来到大埔角,有一样美食不容错过,那便是大埔角煎豆干。在相邻不远的新街,已经有着五十多年豆干制作经验的更明伯正在熟练地将豆干铺到一个巨大的圆形竹制筛子上。更名伯告诉摄制组,大埔角的豆干在大埔很有名气,如今县城大多数酒楼、夜宵档的豆干都是由大埔角人制作配送的。
【更名伯:卖到湖寮梅县广州,有时候会带出去吃。有一个客户在外地做生意也在我这里拿货。】
来到店后,更名伯的子女正在忙活着做豆干。先将网纱铺在格子里,再盛满鲜嫩的豆腐花,四角包起后用木板盖上,重物压上二十分钟,一个个可爱的“白胖子”就新鲜出炉了。刚做好的豆干还是嫩白的,在阳光晾晒下慢慢转为淡淡的黄色,还没入锅煎制就已经让摄制组垂涎欲滴。
见记者手忙脚乱的样子,更明伯的儿子接过了锅铲帮忙“补救”,一边跟摄制组聊了起来。
【更名伯的儿子:好多附近镇的就会过来带着朋友过来喝酒配豆干,以往水平更没有那么好,现在好了好多人都会来尝客家特产小吃,游客也会过来。】
说话间,豆干两面已经慢慢变成金黄,可以出锅了。更名伯说,煎豆干,跟店里的秘制辣椒酱可是“最佳拍档”。
【主持人李佳芸:刚出锅的煎豆干果然是很烫,嗯外面的表皮被炸地酥脆,里面的豆干相当嫩,就算轻轻地用嘴唇去抿都可以把里面的白豆腐抿开了。外面的酥皮配着里面嫩嫩的豆腐的口感,这个美妙的搭配再配上辣椒酱酸酸辣辣的口感,在口腔里面一起混合的味道太好吃了吧。不行我还要再来一块。】
在枫朗,除了有“小延安”之称的大埔角,位于坎下村的罗明故居也是著名的红色景点之一。说到罗明,相信很多观众都知道革命年代那个“罗明路线”,这个路线的代表就是今天要说的罗明。
【主持人李佳芸: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罗明故居兰瑞传芳这座古色古香的大宅子,始建于清同治九年间。距今是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据说他的创始人还留下了一个谜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罗明故居位于大埔县枫朗镇坎下村,建筑坐东南向西北,二进院落二横屋,对研究大埔革命历史和地方人文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罗明故居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和老物件,无声诉说着这位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一生。1921年,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的罗明在“五四”运动思想影响下,接触了大量进步思想,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罗明同志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因拥护和贯彻毛泽东关于“开展游击战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正确战略方针,1933年被作为“罗明路线”的代表遭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批判。他曾被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里这样提到:“反罗明路线就是打击我的,事实上也是这样”。
了解了罗明的一生,围绕着故居参观了一周,摄制组都没有发现,创始人留下的谜究竟藏在了哪里,只好请来了当地的一位老村民世友伯给我们揭晓答案。
公,忍,余下这个空白的字,相信每位罗家子孙后辈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枫朗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厚的人文积淀。短短十余分钟的介绍,实在不足以展现其魅力,有空时,大伙可以亲自到枫朗走一走。接下来要考考大家了,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秘密电台的天线藏在了哪里呢?欢迎编辑短信将答案发送至13823831820报料电话,将有机会获得国家4A级大埔百侯景区门票。下周美丽乡村行,我们将走进蕉岭县广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