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上村:从“穷山村”到“典型村”,“家底”如何厚起来?(上)

无线梅州 2023-12-12 19:26:36


曾经,“两口水库”是上村的最大“家底”,200多亩耕地撂荒无人打理,“穷村”的帽子戴了一年又一年。如今,上村大米端上了珠三角市民的餐桌,研学基地来的人一拨又一拨,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速位居梅江区第一……从无人问津的穷山村,到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典型村,上村村经历了哪些变化?

上村距离城区不到5公里,以前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两口水库不到一万元的租金,经济发展排名常年靠后。

【上村原村干部:当时的集体收入很少很少,没有钱事业做不起来,要有钱做事都能做成功,要改善道路、发展生产都容易办得到。】

“穷村”如何富起来?面对发展困境,上村党员干部集思广益,于2017年将当时最主要的村集体资产——两口水库的承包经营权公开招标,从那以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从不足一万元提高到十多万。村集体经济有了“第一桶金”后,便开始通过发展产业,破解村集体收入“造血”功能不足这个问题。

【记者 魏祺锋:在我的右手边就是上村村一箱箱整装待发的优质大米,这一批一共有15万斤,再过几天它们就将发往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地区。】

对耕地曾经长时间撂荒的上村村民来说,大米走向珠三角,这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村民:像这里的田地全部都是复耕了,现在禾苗已经收割了,如果没有收割的话,到处都是金黄色的,跟金子一样,很漂亮。】

2021年7月,以省侨联、暨南大学为主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入驻城北镇后,上村村扎实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在驻镇帮镇扶村团队、本村党员及返乡大学生等的多方联动下,集约原上村砖厂51亩土地,成立了智慧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重新疏通并加固了700多米的水圳,解决了200多户村民的灌溉需求,共复耕复种220多亩土地,种植的太空稻、草莓番茄、红宝石玉米等绿色农产品远销省内外,让“沉睡的土地”产出“致富的粮食”。

【暨南大学驻上村村第一书记 余广庆:我们工作队入驻以后,撂荒复垦是我们重要的任务,这个米是当季的新米,我们开发的各个品种,都比较受珠三角消费市场的欢迎。一年大概销售20万斤左右。】

在一产发展的基础上,上村村树牢“发展思维”和“产出思维”,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推动富民增收产业发展,真正把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记者在上村村委看到,一排排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是上村村积极探索“村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的又一尝试,通过驻镇帮镇扶村团队暨南大学的结对帮扶,建成了237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年收益可达12万元。

为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的,还有村里正在发展的第三产业。2022年4月,在暨南大学驻村工作队指导下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了梅州市上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王子瑜也获聘梅江区首批产业村长。公司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村企联动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在平台的微信小程序上,可以购买来自梅江、平远、五华等十几个村的产品,消费者只要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到质优味美的梅州土特产品。 

【上村村产业村长、梅州市上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子瑜:因为梅州当地有很多很好的传统手工食品,但是他们在大山里面,很难走出去,我们就通过各村的乡村振兴的驻村书记去找到他们,跟他们联系。我们收购过来以后,我们进行一些人性化的设计,设计它的包装等,对他们的食用方法进行宣传,进行线上售卖。】

与此同时,公司与客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开展合作,发展农旅研学项目。今年吸引研学团等2000多人,既为村里增添了人气,也增加了财气。

【梅州市客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主任 孙建设:上村是我目前接触过乡村里面变化最大的,它非常靠近市区,距离来讲非常适合做研学。接下来,我们(梅龙)高铁通了之后广深这块的学生会更多一些。下一年的数据会更大,人流量会更大一些。】

两年多来,上村村全面激活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聚焦破解村集体收入“造血”功能不足这个关键制约因素,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完成了17.1万元到60万元的重大突破,经济平均增速位居全区第一,实现了从“落后生”到“先进生”的全面逆袭。


记者:黄媚湄 沈志伟 魏祺锋

编辑:郭雅妮

审核:郑硕光

监制:钟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