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周报:客家︱客家传统工艺:犁
无线梅州
吴开仁
2024-10-09 09:49:03
犁,是耕作农田必不可少的必备农具。
在客家农村,特别是还没有普及机械化的边远山区,仍保留着这一赖以生存的大家当——犁。
犁,有木犁(树犁)、铁犁之分。由犁身、犁手、犁臂、犁头四大部分组成。
犁,看似简单,要真正好用、能翻转田泥土的犁,加工起来就大有学问。
先是选材。选材要选生长在日照时间长、树干较直且树龄长、老、精、硬、无蛆节的硬光头的杉木作料。把它裁成一米长,在犁身顶端2寸处钻个圆孔,钉上5寸长、如镰柄粗的圆木条作犁田时的扶手,离扶手5寸处再钉一根作犁田时兜犁及上下坎、转坵用,再在离底部一尺处凿成半弧状“S”形,钉犁壁(铸件)用,半弧状始点钻个圆孔,底部凿个榫头,即犁头榫。二是犁臂。犁臂做成“~”形状,在臂中间钻个圆眼,用铁棒与犁身连接起来。这个连接极为重要,主要用来调节犁田时的深、浅之用。
犁田的深浅全靠这个铁当(棒)顶端的螺母来 “控制”,犁臂的尾部要钉上用铁定置好的小圆圈,用作挂水摘扼。四是犁头。犁头木也要用老、精、硬的木材作料,1尺2寸长即可,中间凿个榫眼与犁身连接,一头做成尖状用以套铸件的犁头用。一张犁就这样做成了。
现在做木犁的人越来越少了。
作者:吴开仁
责编:叶春萱
审校:余向滨
审核:蔡海光
监制:郭进达